糧食烘干機行業陷入價格戰:中小企業如何突圍求生?
? 2025年的農機(ji)市場(chang)硝煙(yan)未散,糧食(shi)烘干機(ji)行業(ye)也(ye)正經歷一場(chang)殘酷的洗牌。隨(sui)著頭部企(qi)業(ye)通過規模化產能攤薄成本、推出(chu)低價機(ji)型(xing)搶(qiang)占市場(chang),中小企(qi)業(ye)的生存空(kong)間(jian)被不斷擠壓,但它們并沒有選擇坐以待斃,而是迎難而上,在殘酷的市場(chang)競爭中闖出(chu)了一條(tiao)屬于自(zi)己(ji)的道路。
? 根據行業數據顯示,去年一年糧食烘干機新增的銷售額只占了新增銷量的三分之一,這種殘酷的價格戰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利潤空間被腰斬:某頭部企業30噸級烘干機單價從2023年的48萬元降至38萬元,而中小企業的成本降幅不足15%。這種“以價換量”的策略破壞了市場規律,長久以往,會對市場活性造成嚴重的破壞。更壞的是低價競爭并未惠及需求端。安徽定遠縣種糧大戶周幫明直言:“現在烘干機價格是降了,但配件維修費反而漲了20%,服務響應速度還變慢了。”這種犧牲品質的降價,正在動搖用戶對國產pin牌的信任基礎。
? 面對生存危機,中小企業逐漸找到了破局密碼,而部分企業已經開始重構競爭邏輯:①技術換賽道?:江蘇一家中小企業研發出“微波-熱泵雙模烘干”技術,將能耗降低40%,填補了高端藥材烘干市場空白,單臺售價雖達80萬元,卻拿下華南地區30%的訂單;②區域定制化?:江西大隆針對南方高濕氣候推出的5HX-20機型,通過增加除霉模塊,在梅雨季節市場占有率超60%;③服務生態重構?:安徽金錫機械推出“設備租賃+烘干托管”模式,農戶可按噸付費,使設備利用率從45%提升至80%。
? 而(er)對于已經找到破(po)局密碼的(de)突(tu)圍者(zhe),也(ye)不應該驕傲。未來(lai)三年即將風云變幻,以(yi)下三點相(xiang)信(xin)能給(gei)突(tu)圍者(zhe)一些啟示。①技術護城河(he)?:耐高溫材(cai)料、智能控濕算法(fa)等核(he)心技術研(yan)發(fa)投入占比需提升至(zhi)(zhi)8%以(yi)上;②產業鏈整合?:安徽一家企業通過并購秸稈燃(ran)料公(gong)司,將烘(hong)(hong)干(gan)成本從0.1元(yuan)/公(gong)斤降至(zhi)(zhi)0.07元(yuan),形成閉環競爭力。③數(shu)據資產沉淀?:頭部(bu)企業已開始構建(jian)烘(hong)(hong)干(gan)作(zuo)業大數(shu)據平臺,通過分析10萬+農(nong)戶的(de)烘(hong)(hong)干(gan)記錄優化(hua)設備(bei)參數(shu),這(zhe)種數(shu)字化(hua)能力正是(shi)中小企業的(de)短板。